健康百科, 營養專欄

小時候胖不是胖?

大家有聽過「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俗諺嗎?記得以前過年過節家族團聚時,總會有幾個親戚的小孩白白胖胖的,當有人為了健康考量讓他們多吃菜少吃肉時,總會被長輩們制止,表達小朋友這樣才是可愛有福氣、討人喜歡,並且在發育期時才能夠長得更高。

其實長輩們會覺得圓圓胖胖的小朋友可愛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有時候在路上看到坐在嬰兒車裡肉肉的嬰兒,也會不自覺的微笑,這出自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做丘比效應(kewpie doll effect)。但以營養學來說,小朋友並不會因此增加福氣及長得更高,反而,兒童時期的肥胖會使後患無窮。

肥胖對兒童帶來的影響

相較於上一代成長的艱苦環境,小朋友在成長時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這件事是不可否認的,而如今事過境遷,社會面臨的課題已從營養不足轉而變成營養過剩了。據統計,台灣每4個兒童中就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小朋友肥胖沒關係,等到發育時身高抽高體位就會變正常了。這樣的觀念需要反轉,其實小兒肥胖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影響。以多數家長在意的身高來說,已有研究發現肥胖孩童的骨齡發育較早,生長板會提早閉合,使其最終成年後的身高較體重正常的孩童矮。另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過重與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相關慢性疾病等風險。

肥胖的成因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型態改變、社會環境影響、新陳代謝異常等,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吃進去的熱量大於身體所消耗的量。舉例來說,可以把我們的身體想像為氣球,打入的氣體為我們攝取的熱量;氣球本身會因各種因素漏氣,在此視為我們身體所消耗的熱量;當打入氣球的氣體一直都高於漏掉的氣體時,氣球會逐漸變大最終破掉。而我們的身體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攝取的熱量長期高於消耗時,體重會逐漸的上升變成肥胖最終導致氣球破掉(致病)

肥胖防治從飲食做起

相信大家已逐漸開始正視兒童肥胖的問題,若家中正好有兒童及青少年過重或肥胖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因兒童及青少年正在發育階段,所以不建議過度地控制飲食,但我們可以先從調整飲食習慣及建立知識作為第一步,且學齡前兒童是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時期。建議遵循的飲食原則如下:

  1.     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取量;
  2.     減少零食、甜食及油炸食物攝取;
  3.     以白開水、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
  4.     優先選擇原型食物,避免選擇以大量糖、澱粉、油脂等精製原料加工製成的食品。

維持健康的重點還是在於─均衡飲食

我們能夠從生活做起的,除了飲食調整之外,也鼓勵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的習慣)及維持充足睡眠,這些對於肥胖改善及預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父母和家人也要定期帶小朋友進行健康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問題並改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若體重異常增加請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文/楊曉涵 營養師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100+」小冊。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4. 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
5. He, Q., & Karlberg, J. (2001). BMI in childhoo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eight gain, timing of puberty, and final height. Pediatric research, 49(2), 244-251.